★附屬著哥哥的妹妹
她很早熟,或者說是被逼著早熟。她雖然是妹妹,可是,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漸漸比大一歲的哥哥機敏。不過,她當孩子的日子,好像只到大班。上了小一之後,她跟哥哥同校,就常被交待要幫哥哥注意一些零碎的事情。
哥哥的發展慢了點,個性也被動,常被戲稱「大少爺」,好像什麼事都要被服侍。這麼說來,妹妹的角色,倒像是婢女了。只是,妹妹的體貼,讓大人好放心,放心的去關注哥哥,偶爾,就忘了妹妹其實也只是個孩子。
在外人面前,妹妹更像是個姐姐,對哥哥管東管西的,哥哥也聽她的話。有時候,她也像個小媽媽,提醒著哥哥要帶水壺、拿雨傘,還會幫哥哥守住祕密,讓他少挨罵。
爸爸媽媽都忙,有妹妹這樣幫著哥哥,他們高興都來不及。每次過年回老家,爸爸媽媽都向長輩稱讚說:「妹妹是小幫手。」、爸爸笑著說:「以後哥哥長大,就靠妹妹幫他了!」
但是這些話聽在媽媽的耳裡,突然感覺有些怪。妹妹的角色,好像被設定成附屬著哥哥而存在,媽媽疑惑著,是不是需要改變什麼?
不過,一回到平日忙碌的生活,媽媽的感覺也就煙消雲散了,繼續忙碌的慣性生活。此外,就算是假日,盯哥哥的功課就花掉媽媽不少的精力。反正妹妹凡事都不太需要操心,很獨立,媽媽就不再多想什麼。
★妹妹的反常
日子過得很快,轉眼間哥哥進入國中,妹妹小六。哥哥沒有妹妹的幫忙,果然出了很多紕漏,幸好老師接納,同學們也包容,一切還算過得去。
妹妹就不是這樣了,她本來還是把自己打理得很好,如常的聰慧、體貼。突然在上學期的某一天,稱病不去上學,然後,一天又過一天,各種藉口都出爐,就是拒學。
本來爸爸媽媽都很有耐心,輪流請假陪著妹妹,因為妹妹一個人在家,沒人照顧,也沒有親戚可以就近支援。有一、兩次,勉強她去上學,她也都待在保健室,根本沒進教室,導師、輔導老師都來關心,她還是執意要回家。
怎麼問,都問不出所以然,妹妹就是不去學校。爸爸媽媽開始急了,因為沒假可以請了,又還有一堆事要忙。講過了、罵過了,也威脅要扣妹妹的零用錢,拒學的狀況依然沒改變。當爸爸媽媽沒招之後,就動手了!動手之後,妹妹以死相脅,拒學的狀況和情緒都更糟了。
★陪伴後的省思
媽媽看到妹妹以淚洗面的樣子,心生不忍,尤其是爸爸動手之後,更有強烈的罪惡感。雖然自己不是動手的那個人。在百般考量下,媽媽跟工作單位請了長假,也幫妹妹跟學校請假。
在陪伴妹妹的過程中,媽媽得到妹妹的同意,下學期準備轉學。妹妹雖然什麼都沒有說,但是媽媽隱隱然知道,妹妹似乎有什麼苦衷。連醫院都去過了,得到了「適應障礙伴隨拒學」的暫時性診斷,醫生只交代要多運動,再觀察看看。
於是媽媽陪妹妹到處走走,有時候去爬山或看電影,要不去市場買菜。媽媽這時才感覺到,她好久好久都沒有好好的跟妹妹聊天,甚至妹妹已經開始發育了,對初經很好奇、又很擔心,媽媽以前都沒那麼清楚的意識到這些問題。
偶爾媽媽還會帶妹妹到新學校走走,跟輔導室的老師見面。但是媽媽的態度很清楚,萬一到時候,妹妹還是不想上學,她不會強迫,會繼續陪著妹妹,學校方面就再想辦法,家裡經濟也暫時不是問題。
妹妹自己也害怕沒有勇氣去面對新的環境,但她承諾媽媽,願意試試看。下學期一開學,媽媽每天早上都陪著妹妹去新學校,一放學,就準時在校門口出現,陪妹妹散步走回家。
在上學一個月之後,妹妹覺得自己上學已經沒問題了,媽媽才開始去上班。復職之後,媽媽改變自己的心態,開始多留一點的時間陪伴妹妹。此後,媽媽很清楚知道,她曾經忘了自己的孩子,還好,她現在撿回來了。
★洪老師小叮嚀
孩子再怎麼獨立,也是需要爸爸媽媽的關心。每一個人都在追求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尋求無條件的被愛,而不是因為誰而存在。
很多事,我們都想探查原因。然而,不管原因何在,接受現況,我們才得以調整步伐,重新前進。很多時候,我們也只能看著我們愛的人受苦,但是有人相伴,苦痛可以變得比較好忍耐。
別忘了,幫助孩子,當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做時,還可以陪伴他!
文/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 所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本文出自康軒學習雜誌名人談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