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孩子的大腦地圖就像是空拍「看見臺灣」一樣精彩,大腦裡的山川河流,港口輸運,人情互動等美好景象,都會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學習,烙印在孩子的大腦裡。所以生活經驗越豐富的孩子,腦內的神經元的連結就會越多,未來的學習能力就會越好,這也是我一直推動從小就要遊戲教養、生活教養及閱讀教養的原因。
而很多孩子的天性是不願意嘗試新的學習事物,縱使爸媽們都希望填滿孩子的腦袋,但這些孩子當生活中一有變化或增加新的學習內容,第一時間就會挫折或排斥,或者是一開始的時候有高度的興趣去接觸,幾次的經驗後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就開始逃避或找藉口不再學習了。
遇到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有些父母會很矛盾,覺得學習就該堅持下去,但孩子過不了關也勉強不了他,又想要讓他放棄,再找新的學習項目就好?真得是這樣嗎?
我認為在學習中充滿挫折在所難免,孩子因為先天氣質去撞牆了也不是家長一時間可以改變的,但從後天的教養中,引導孩子學習,我們可能有些迷思,改變了這些做法,就能輕鬆的幫這些孩子加加分!
1.在孩子遭遇挫折跌倒時,別急著去扶他一把。因為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很容易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及缺點,那就別談修正了!例如,孩子剛學寫ㄅㄆㄇ或ABC時,你嫌孩子寫的醜,直接擦了他的字,他將無從比較,就沒有學到字體工整的概念!
2.別嚴格規範孩子的學習目標,適當的給孩子有選擇的權利。例如,不喜歡學琴沒有這麼嚴重,搞不好他喜歡玩打擊樂或唱歌,一樣可以透過其他方法開啟音樂智能!
3.別一碰到孩子犯錯就不斷嘮叨責備,孩子會變的容易緊張,擔心自己達不到大人的目標。例如「我不是早就叫你喝湯要小心別灑,你看你弄成什麼樣子?」「我早就叫你穿鞋準備出門了,拖到現在我們都快遲到了!」教養中的怒氣,總是很快上來,但能力的培養,卻要一段時間。
4.別經常使用激將法來刺激孩子。例如「哎呀,我覺得你一定做不到的!」激將法要看個性而用,有些孩子被刺激後是漸漸的降低嘗試錯誤的勇氣,太常使用這個大絕招,可能造成幼兒「我就是很差很爛!」的偏差心理!
5.有些爸媽比孩子還在乎輸贏!常常看到很多父母接孩子下課時,不經意的問道「今天考的怎麼樣?」「比賽有沒有贏?」「作業有沒有滿分?」,無形中讓關心變了調,孩子也不知道要跟爸媽分享什麼了!有些孩子其實蠻害怕這種高度期許的壓力,進而低估自己的能力,反而影響學習動機與表現。
6.很多學齡的孩子(甚至學齡前),每天都在趕場學才藝,沒有時間適應新學習,更沒有時間消化學習的內容,累積了很多挫敗經驗,一聽到喘息時間又被排了新事物,往往反彈很大,或直接逃避,所以空白時間比框架式的學習還重要,孩子的創意才有機會發揮。
7.教養中要減少比較及懷疑的態度!當孩子很高興的來跟你分享那個他一直突破不了的學習,終於有了進步,爸媽千萬不要「真的嗎?你有可能整天都沒被老師記點?」、「你考90分,那你們班應該都沒人考80幾分吧!」時時刻刻的比較,會讓孩子不想跟你分享他的進步,並破壞學習的動機;而懷疑孩子的努力,則會減少他對父母的信任及對自己的自信,當孩子面臨新的學習時,家人應該要當他們最重要的後盾喔!
文/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
(本文出自康軒學習雜誌名人談教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