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娃娃的故事談起
您陪孩子讀過一本很棒的童書《紙娃娃手牽手》(The paper dolls,作者:Julia Donaldson)嗎?書裡敍述一個小女孩及紙娃娃玩伴的冒險故事,不過,最後紙娃娃被男孩用剪刀剪得粉碎,化作紙屑隨風飄散…。

當初讀到這邊,我以為四歲的女兒會因此傷心,想不到她竟然說:「他們變成星星了!」我深有感觸,原來在孩子的眼中,死亡也可以是很美麗浪漫的事。

 

★孩子對死亡的概念
不同年紀的孩子對死亡的解讀有所不同,根據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aul Piaget,1896~1980)的兒童認知發展分期如下:

1.小於兩歲的幼兒處於感覺運動期(sensorimotor stage):雖然還不了解死亡的意思,但可以從周遭人們身上得知分離和哀傷的情緒。幼兒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情緒,他們可能會用分離焦慮、減少活動力及胃口、易怒哭鬧等行為來反映。

2.二至六歲的孩子為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此年紀的孩子隱約知道死亡的存在,但未真正了解。他們會認為死亡是暫時、可逆的。此年紀的孩子傾向用神奇想法(magical thinking)來解釋疑問,認為想要的東西就會做到、缺乏邏輯性。女兒就曾擔心的問我:「爸爸你會不會死?」我心軟回答:「爸爸不會死」,結果女兒鬆一口氣並且寬心的笑說:「爸爸你怎麼這麼特別!」

3.進入小學,孩子的認知發展也進入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此階段的孩子對現實世界已有所認知—明白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大多數的孩子會認為死亡是屬於老人的問題,並不會發生在自己或其他親人身上。

4.孩子十歲以後,於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已經接近成人對死亡的抽象思考。知道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自己有一天也會死去。然而,文化背景、家庭宗教及個人經驗等,也會對個別孩子的死亡概念產生很大的差異。

文/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張龍
(本文出自Top945名人談教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