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求人飲食應有一定的規律。而生活中常見的不良飲食習慣,如饑飽無度、飲食無常以及飲食有偏等都會破壞人們的正常生理規律。
<<<饑餓>>>
現代都市生活中,真正因為吃不飽而產生的饑餓的人並不多,很多都是人為因素導致的饑餓,如為了工作、為了玩、為了減肥等等,還有的人就是因為懶,造成長期使肌體出現不間斷性饑餓,以致使氣血缺乏,正氣虛弱。過饑,則人體缺乏必需的營養供應,氣血生化也缺乏足夠的資源,一方面使全身氣血虛弱,腑髒功能減退,臨床表現為面色不華,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眩暈,出汗,消瘦等症狀。另一方面使人體正氣不足,抗病能力減弱,導致病邪入侵而促發多種病症。故《黃帝內經》說:“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另外,有意抑制食欲,還可導致厭食等較多頑固的心身疾病。
<<<飲食過飽>>>
除了饑餓,飲食過飽也不利於生理健康。《黃帝內經》中有多處述及飲食過飽產生危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吃的太多,腸胃就必然會受到損傷,就會生病。其實,吃多了,何止是腸胃受損傷,肥胖症、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等一系列的疾病都和過於飽食有關係。而且過於飽食,又直接影響人的壽命。梁代有個叫陶弘景的醫學家寫過一部書,叫《養性延命錄》,在這本書裡面,他說了這麼一句話:“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吃得太少,人的心情越開朗,人的壽命越長。“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也”。吃的越多,對心臟非常的不好,最後要短命。這幾句話,出自西元6世紀,拿到今天來還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
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飲食過多則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黃帝內經》和歷代醫家一致認為,適量進食是飲食保健的第一要素。1930年美國人麥考爾拿白鼠做兩組試驗:一組吃的很飽,一組喂半飽。結果吃得很飽的兩年都死光了,喂半飽的活了三年到四年。後來拿15萬隻白老鼠做了15年的試驗,也都證明是正確的。 可以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卻總是難以自控,若非生活多艱,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過食。尤其是小兒更不知饑飽,做父母者當著意養護。
<<<偏食>>>
偏食飲食不當的一個重要表現,比如,有的人偏食五味,就是吃東西於一味或幾味,這對生理健康是極為有害的。 《黃帝內經》認為五味分別為五臟所主,偏於某味或傷某髒,或傷某腑,導致臟腑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約關係的失衡。
《黃帝內經》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告誡人們要合理膳食,調和五味,不可偏嗜。飲食有甘、酸、苦、辛、咸五味,“藏於腸胃,以養五氣,滋養五臟”。如調和適度,會使骨骼強健,筋脈舒柔,氣血通暢,腠理周密,周身骨氣、五臟六腑強健有力。如偏食則損傷五臟,易生百病。《黃帝內經》道:“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阻弛,精神乃失”。這都是在告訴我們偏食五味的壞處。
<<<嗜酒>>>
酒文化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適當飲酒也是有一定的好處的。《黃帝內經》裡面多次提到酒,既有養生之酒,也有治療疾病之酒。酒有什麼作用呢?大家都很熟悉的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有活氣血的作用。喝點酒,心跳加快了,臉也紅了,所以氣血就活了,有些人氣血瘀滯,甚至受一些風寒,喝點酒有調節的作用。有些年齡大的人氣血活動慢了,適量地喝點酒也是有好處的。但是,切記,飲酒一定要少飲烈酒,飲酒一定不能過度,《黃帝內經》反對“以酒為漿”,歷代中醫也都反對大量飲酒。多飲則傷脾胃,助邪火,損肝臟,後患無窮。現代研究認為酒對肝臟的破壞最劇烈。所以,奉勸那些嗜酒如命的人,為了自己的健康,還是少喝一點為好。
飲食習慣缺乏規律性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非常清楚飲食的重要性,也知道吃什麼有利於生理健康,可就是在飲食的時間安排上缺乏規律性,這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現象。最普遍的就是不吃早飯。也有人常因忙碌而耽誤用餐,餓極則飽食一頓。不少人喜歡半夜加餐。有人勞累後猛食。有的人經常寒身進熱食等等。這些不規律的飲食習慣,都可能破壞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尤其容易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