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展心理學期刊」發表了一篇電視暴力對兒童長大後攻擊性及暴力行為的長期追蹤報告,指出童年時期觀賞暴力電視節目對長大後的暴力行為確有關聯;在控制了社經地位、兒童智商和父母因素後,從童年時期對電視暴力人物的認同即觀看的時數,仍然可以預測成年後的暴力傾向。

★暴力影響,男女不相上下
這研究是在一九七七年開始進行,以557名在芝加哥長大的6-10歲男女兒童為樣本,請他們說明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及是否認同節目中的「英雄」。到了一九九二年,在去追蹤這群受訪者,557名中找到了329名,經訪談本人、配偶及朋友,再將這份資料和15年前的問卷相對照,發現:電視暴力節目的確可以預測以後的暴力行為,而且包括女性在內(一位受試者的丈夫說他太太一吵架就摔東西、動粗),這是第一次發現女生受影響的程度和男生一樣。

過去我們知道,孩子看完暴力節目,暴力行為有立即增加的傾向,而這篇論文讓我們看到;即使隔了15年仍然會有影響,表示暴力因子以經潛移默化到孩子的性情中,真是一個非常值得警惕的訊息。

★血腥鏡頭,左右孩子性情
青春期是孩子人格成長的重要時期,這時期的學習多半是「無意間學習」,即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將生活周遭的訊息內化為以後的生存知識。人的神經有個很重要的機制「習慣化」,神經對於一直出現的同樣刺激會不做反應(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原是有機體求生存的必要措施,使大腦得以將資源轉去應付陌生、可能有危險的刺激。但是在兒童的暴力接受度上,這個習慣化會使兒童對血腥鏡頭習以為常,不再覺得恐懼、殘忍。

電視是虛擬的情境,人死了可以再生,尤其卡通,壞人永遠可以跌下樓再爬起來使壞,這會使孩子產生錯誤的觀念,認為這樣做沒有關係,大不了重新來過,卻不了解生命是不可逆轉的,人死也不能復生。

★大聲向錯誤行為說NO
幼兒天生具有模仿眼睛所見事物的本能,出生四天的嬰兒,就能模仿實驗者吐舌頭、把嘴張成圓形等動作。如果這些模仿是本能,大人就必須教導孩子哪些行為可以模仿,哪些不可以。也就是父母必須知道孩子每天接觸到的模仿樣本。電視上大肆報導燒炭自殺的新聞後,便接連著發生燒炭自殺的個案;電視圖解上吊連環扣的打結法後,有個孩子就用童軍繩自殺。過去殘忍的新聞是平面的,憑自己想像,現在是血淋淋的影像不斷不斷重播,使觀眾麻木不仁。

★關掉電視,讀書給孩子聽
暴力電視影響這麼長遠,我們為人父母者怎能不戒慎恐懼呢?既然現在電視已無孔不入,釜底抽薪的方式是父母團結起來,迫使電視台減少料的新聞及影片播放;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目前我們即刻可做的事情就是:關掉電視,讀書給孩子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