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主要目標不是只要孩子學會服從,還包括讓孩子學會懂得思考行為的優缺點、替代方案和後果,身為孩子的指導者,我們需要儘量減少邏輯思考中出現的障礙物,家長容易以既定的想法思考問題,而孩子們作邏輯思考時,遇到最頑強的阻礙就是「感覺自己被批評」。
當孩子不符合期望時,我們用來表達自己想法的主觀話語,會激起孩子一連串負面情緒反應。為拯救自己受傷的自尊,青春期的孩子們有時會以言語回嗆,也許會衝回房間、甩上房門;其他時候他們可能會生悶氣,覺得自己很糟糕,但是他們最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反省自己的行為,然後想辦法修正。
當我們說出「沒有偏見的言論」時,就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攻擊,而避免引起負面的反應,還可以刺激孩子做出其他不同的行為反應,例如:孩子也許會想辦法不去做錯誤的行為、找出做正確選擇的理由;又或者孩子已經有不負責的行為,此時家長「沒有偏見的言論」就可以幫助他們檢視不良行為帶來的後果。
以下有幾個相關範例:
★如果看到有個青少年亂丟垃圾,可以對他說:「不好意思,年輕人,我看到你掉了一個空杯子,那邊再過去一點有垃圾桶歐」和另外一種說法比較「你知道在公共場所亂丟垃圾要罰多少錢嗎?像你這樣在人行道上亂丟垃圾真的很沒有公德心。」
★如果小孩上學前沒有餵養自己吵著要養的寵物狗,家長可以說:「我注意到妞妞還沒有吃東西歐,而且再10分鐘你就得出門了。」這句話不帶任何指責意味,只是提醒孩子注意自己拖拖拉拉的習性,提供一個建議方案。
和另外一種說法比較:「我實在很討厭一再提醒你每天早上餵狗這件事,你真的很懶惰又健忘,要不是我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你,你的妞妞早就餓成皮包骨。趕快去餵牠,不然我就把牠送去動物收容所,請他們另外找個有愛心的人收容牠!」其實這種話不會產生任何作用,只會讓孩子心生怨恨、焦慮和羞愧。
★兩個小孩正在一起畫畫,姐姐總是和妹妹吵架,你可以說;「看來妹妹不喜歡人家從他手中搶走蠟筆。」與另外一種說法比較:「姐姐,不要這麼霸道!你要是再搶走妹妹手上的蠟筆,我就要把你送回保母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