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從會爬、會走開始,就逐漸發展出自己的主體性。這時候,碰撞與跌倒難免,父母想辦法讓家庭環境安全,或選擇適當的戶外空間即可,不用過度擔憂。在臨床上,曾經遇過家長常抱著孩子,也很少讓孩子出門,結果導致發展遲緩的案例。

 

即使孩子受傷,也不須表現得過於緊張與焦慮,因此而責罵孩子,更沒有幫助。譬如,孩子走樓梯滑倒,因為嚇到而哭泣,如果這時家長就在一旁大聲罵:「你看你,叫你走好你不聽,要跟你講幾遍?」這樣只是在發洩大人的情緒,於事無補。事前教、事後談,語氣溫和堅定,用耐心等待孩子,會更有幫助。

當幼兒犯錯,家長就開始貶低孩子,自然容易造成孩子沒自信、不敢嘗試的狀況。如果孩子因此事事依賴父母,父母也不自覺的因此產生某些優越感,就有可能下意識的鼓勵孩子依賴。有時候,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能掌握孩子的大大小小事,讓自己免去些擔心。

等孩子大了,開始受同儕、老師的影響越來越多。我們要能理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已經不再是全世界,孩子慢慢會找到其他的天空。這種失落感,我們要樂觀以對,正面看待孩子嘗試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努力。

我們關心孩子,但也要發展自己的生活。大人活得健康快樂,孩子才有榜樣。大人在情緒上不依賴孩子,孩子才能隨著自己的步調,逐漸獨立。

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有些特別黏,有些一出生就很有自己的個性。因此,面對獨立這件事,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速度,大人先建設好自己,給孩子適合他的目標,鼓勵孩子努力。

文/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 所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本文出自Top945名人談教養)

更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