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雖然是一種常見的小毛病,但患病後對工作、生活都帶來諸多影響,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出現一些嚴重的併發症,因此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不少人在感冒的認識和治療上有10個誤區。

誤區1:感冒是受涼引起的。很多人認為,感冒又稱“傷風”,所以受風、受寒是引發感冒的“罪魁禍首”,其實這種看法並不準確。引起感冒的真正原因是機體抵抗力下降,並有一種或多種細菌和(或)病毒入侵,受風寒只是誘發因素之一。醫學研究證實,當睡眠減少、勞累過度、壓力過大或有寒冷刺激時,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細菌和病毒便容易乘虛而入,誘發疾病。

誤區2:感冒是通過呼吸傳播的。過去,大家認為感冒是通過空氣和飛沫傳染給他人的,但大量研究表明,人的手也是感冒的傳播方式之一。感冒病毒在手上可存活2小時,在手帕上可存活1小時,在堅硬的物體表面可存活72小時以上。如果感冒患者用手直接擦鼻涕,病毒就會傳到手上,然後又傳到手接觸過的地方,使觸摸這些地方的健康人也感染病毒。所以,預防感冒的有效辦法之一是勤洗手。

誤區3:感冒不治也能挺過去。有人覺得感冒是小毛病,不用治也能好,因此,發覺感冒症狀後,便抱著“挺一挺就過去了”的想法,不去積極治療,殊不知這樣的做法不可取。如果咽痛、鼻塞、流涕、打噴嚏、發熱、咳嗽等感冒症狀長期不愈,很容易引起鼻竇炎、支氣管炎、中耳炎、肺炎和心肌炎等併發症,尤其對於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感冒可使原有慢性病加重或惡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感冒後應根據不同的感染源積極對症治療,千萬不能硬挺。

誤區4:發汗療法能治感冒。有人說,感冒後,洗桑拿、喝熱水或熱薑糖水發汗,或蓋著被子捂汗,就能治感冒,這也是常見的錯誤認識。感冒初期,一些患者有怕冷、發熱的症狀,發汗可以緩解症狀,身體感到輕鬆,但機體受熱會削弱對病毒的抵抗力,還會使身體虛脫,加重病情。所以,所謂的“發汗療法”對治療感冒非但無益,反有害處。其實,中醫治療風寒感冒,也僅僅要求“微汗”即可。

誤區5:多運動可以治感冒。“感冒了不用吃藥,跑跑步、打打球就好了。”許多平時身體強壯的人會這樣認為。適當運動時,人體大量出汗,體內的毒素排出較快,可以暫時緩解感冒症狀,但最好不要進行劇烈運動,因為這樣會使人的體溫增高、代謝加快、能量消耗增加、抵抗力下降,很可能讓小感冒演變為病毒性心肌炎、肺炎、風濕病等,更不利於感冒的治療。感冒初愈後,也要選擇溫和的運動,讓虛弱的身體有個適應過程。

誤區6:飲酒禦寒能治感冒。有人認為,“天冷喝酒能禦寒,所以感冒時喝上幾杯酒,把寒氣逼出來,病就好了”。這個說法不正確。其一,天氣寒冷是引發感冒的誘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其二,傷風感冒是上呼吸道的炎症反應,喝酒會導致血管擴張、黏膜充血,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

誤區7:服用抗生素可以縮短病程。許多人在感冒後都喜歡服用或注射抗生素,認為這樣可以縮短病程,但這種做法不科學。其實,絕大部分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也就是說,使用抗生素治療感冒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效的,含抗病毒成分的感冒藥才有縮短病程的作用。濫用抗生素反而會造成體內菌群失調、延誤病情等,甚至增加細菌的耐藥性,這些都不利於治療感冒。因此,使用抗生素一定要謹慎。

誤區8:輸液好得快。感冒後,許多職場人覺得口服藥治病太慢,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們會去醫院打針或輸液,認為這樣做能儘快康復。但事實上,打針或輸液的療效與口服藥相比,並無顯著差異。相反,一感冒就去輸液,長期濫用抗生素,會使人體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降低,產生耐藥性,從而降低人體的抵抗力,更容易生病。本著安全用藥的原則,感冒了只需遵醫囑選用針對症狀、安全有效的感冒藥即可。

誤區9:多種藥物一起服好得快。雖然大多數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但能夠引起感冒的病毒種類很多,很難確定一次感冒是由哪種病毒引起的。通常,感冒的治療方案都是以緩解和消除症狀為主,因此,在使用廣譜抗病毒藥物的同時,還應對症治療,如配合服用止咳藥、解熱鎮痛藥等。但是,治療感冒的藥物多數為複方製劑,如果服用的種類太多、太雜,很可能導致藥物過量。所以,在治療感冒時,應儘量只服用一種抗感冒藥物,不要同時吃幾種功能相同的感冒藥。

誤區10:打了流感疫苗就可預防感冒。流感疫苗是抵禦流感病毒的“利器”,但對預防普通感冒沒有效果。雖然兩者都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但是致病菌不同,臨床症狀有差異,預防和治療的方法也不一樣。普通感冒全年均可發生,為散發性,症狀較輕。流感常發生於秋末或冬季,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特點是具有流行性,經空氣、飛沫傳播,可引起區域性,甚至大範圍流行。流感的典型症狀是起病急劇、伴隨寒戰、高熱、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狀,多合併呼吸道細菌感染。每年在流行季節前接種一次流感疫苗,免疫力可持續一年。但流感疫苗對普通感冒是無效的,所以,打了流感疫苗也不一定能預防所有的感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