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表示小熊有過動傾向,請爸媽特別注意。

小熊媽媽感謝老師的關心,但是她清楚自己的女兒不是過動兒。由於小熊智商較高,對於重覆性的教材會不耐煩,加上從小念美式雙語幼稚園,有時離開位置去上洗手間、丟垃圾是被允許的,而這個習慣讓小學老師誤以為他上課分心、任意走動、不聽管教,是過動的現象。

 

掛下電話後,小熊媽媽當下做了兩個決定:
一、用遊戲的方式和兒子玩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學習上課中不能隨便離開座位的規矩。

二、進一步和老師溝通,針對有資優表現的兒子,提供補充教材,讓她在課堂中能夠專心練習。

小熊媽媽由於平日注意孩子的成長資訊,所以對於「好動」和「過動」的分野早有清楚的分辨能力。

「好動」的孩子和「過動」的孩子有些不一樣,從行為辨識的角度來看,最明顯的差別是好動的孩子經過勸導、提醒或行為導正後,短時間內可以做到遵守教室規矩,並配合團隊秩序。但是,過動的孩子則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影響,注意力不集中,把交代的事當耳邊風,而且體力充沛、停不下來,有時還會攻擊別人,對功課的完成沒有急迫性壓力,往往拖到深夜還在寫。

過動兒在醫學上的名詞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透過藥物治療和行為矯治,加上父母、師長、醫師三方的配合,過動兒的症狀是可以改善的。所以,為人父母在這個教養的過程仍需保持絕不放棄的心態,朝向重建孩子自我形象、改善人際關係、學習情緒管理等方向來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