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幼稚園孩子,跟著大家一起玩積木,結果疊的沒有人家高,手一推,嘴裡喃喃自語的說:「我不玩了!這個好無聊~」過了一陣子,我再觀察他在團體裡的表現,孩子拿出了畫筆跟圖畫紙準備著色,看完範例說明馬上說:「這個看起來好難,我才不要玩這個!」從孩子的行為來談,好無聊的說法其實就是輸不起,不要玩的說法就是怕失敗,所以就寧願不要開始嘍!
  現在的孩子怎麼會這樣呢?事情還沒有做,就先逃避,凡事怕輸不能接受,這些是先天的情緒氣質使然,還是後天的教養造成?是太好勝呢?還是無法接受失敗?會不會影響到未來的人格發展啊?這些問題常常讓家長傷透腦筋!以下四個重要的教養觀念及做法,能有效的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度。

★教養守則一:不要過度保護,不提供孩子不會跌倒的環境
  我常觀察學齡前的孩子跟家長,對於上才藝活動的教養互動。有一類的孩子是信誓旦旦的跟爸媽說:「媽媽,我要學、我要學。」爸媽也就二話不說的讓孩子去玩,可是學了幾堂,發現越來越難了,或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有趣,很快的就放棄不想學了。
  其實,爸媽在當下的教養態度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我們不去好好觀察,沒有進一步的跟孩子溝通放棄的原因,無形中就製造了一個不會跌倒的環境,讓孩子成了溫室花朵。孩子每一次挫敗的經驗,都是建立勇氣的好機會,在我們完全協助下及靠自己去挑戰成功,這兩種成就感對孩子來說,大大的不同,後者才能維持以及刺激正向人格的產生。

★教養守則二:爸媽的介入要剛剛好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與其他孩子互動的過程,經常是很好的機會教育。當孩子有衝突或挫折時,袖手旁觀以及急忙幫孩子去表達的做法,都不是非常理想的教養。例如孩子因為排隊不能排第一個而生氣,大人的角色應該是去提醒孩子,去觀察其他守規矩的孩子,暗示孩子該怎麼做。
  相反的,如果家長在第一時間去責罵孩子不守規矩,反而讓孩子沒有臺階下,情緒行為會更大;如果家長馬上去幫孩子對其他同學解釋或表達需求,也會讓孩子過度依賴,無法適應團體中的挑戰。所以要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去練習解決問題。

★教養守則三:努力也不一定會到達預定的目標
  孩子有時候覺得自己一定會成功,才會在失敗的第一時間,非常驚訝也難以接受,接著情緒就會來得又急又快。
  父母面對這種個性的孩子,身教就非常重要了。我就會鼓勵家長去分享自己的挫敗經驗給孩子聽,或者真的去玩玩看孩子的遊戲,如疊積木,讓孩子看到即使是大人,比他還認真、還要厲害,都有可能失敗,所以不需要這麼生氣或在意。
  身教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有所參考,修正及調整自己的情緒行為,建立一個又一個活動中的平常心。

★教養守則四:這個比賽不是比第一名的
  競賽雖然會增加孩子對遊戲的興趣及持續,但如果孩子的學習過程,教導過度的期待,就會讓孩子更在意輸贏。在家庭教育裡,我們最擔心的是,爸媽經常去促進手足間的比賽,如「你跟哥哥看誰吃得快?你跟弟弟看誰先寫完作業?」這種做法,有時會忽略了孩子中間的差異,讓孩子養成從小就在意輸贏的壞習慣。因為兩個孩子中,如果有一個的能力比較弱,反而因為「比」,培養出了低自信、低自尊及團體社交差的現象。
  所以遊戲學習中,最重要的是促進孩子觀察過程,不計名次與分數。我們常引導爸媽去對孩子說:「我們要看誰做的最好、最漂亮,最後還要看你能不能說出你做了什麼喔!」利用這類的教養語言,培養出能專注、有耐心,愛思考的好孩子。

文/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
(本文出自Top945名人談教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ena 的頭像
    Arena

    arena點滴札記

    A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