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多年來教育學者的觀察及統計,臺灣學生的英文程度,一直是亞洲四小龍之末。當這個消息一出,大部分的家長將矛頭指向臺灣孩子沒有從小就學英文,以及沒有大量密集的外語經驗導致。

說實在的,要多小就學外語才會精熟,在教養的過程對爸媽來說,一直是個羅生門,資訊紊亂也說不清楚。其實,一些研究語文的學者早已發現,外語程度的低落,與孩子學習模式的關聯,遠大於關鍵期的影響。

簡單的說,有趣的學習環境,自然互動及透過遊戲的學習,就能使孩子學得更快,記得更深。從醫學及教育的角度,我們得深入的關心一下孩子語言學習,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別為了學英語,讓孩子無法與人溝通
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的速度都不同,很多家長經常忽略孩子母語的成熟度,把焦點放在孩子同時間要學很多不同語言,之後才不會輸其他孩子。

臨床研究發現,當一個孩子的語言發展並沒有很穩定前(如兩歲半還不會講句子的幼兒),就貿然大量給予第二種或第三種語言,經常發生孩子的主要溝通語言混淆,孩子減少溝通說話的動機,以及一些語言發展的遲緩。

所以,當家長興致勃勃的來問我孩子可不可以提早接受外語的才藝時,我都會請家長先觀察一下孩子的主語言溝通能力,才能進一步討論。所以母語的重要性,是我在各大演講場合提出更重要的觀察指標,學齡前孩子沒有講話的興趣跟成就感,沒有一個穩定的溝通工具,第二種、第三種語言怎麼會學得好呢?

文/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
(本文出自Top945名人談教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