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帶著5歲的小明去逛街,路過玩具店,,小明吵著要進去逛逛,在店裡看到一件玩具好喜歡、好想買,他央求爸爸買給他,但是爸爸說:「我們約定一個月指可以買一件玩具,上個星期才剛買,今天不可以再買這麼昂貴的玩具。」並把小明帶離玩具店。小明哭著回到家,媽媽看到小明眼眶紅紅,問出原因後,馬上說:「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過是個玩具啊!媽媽帶你去買。」

★專家怎麼說
這樣的場景可能在很多家庭都發生過,孩子只有一個,但是大人有兩個、三個,甚至更多,見仁見智的教育方式,難免不一致。雖然說家庭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但有時候多出一個人,反而幫倒忙。在這個故事中,爸爸堅持之前和孩子訂定的規則,但是媽媽顯然因為護短失去原則,讓爸爸的堅持白費了。

爸媽的教育方式不一致,會讓孩子感到爸媽對於「可以」、「不可以」、「能」、「不行」等標準不一樣,這樣會導致,即使爸媽當中一方是合理的要求,對孩子來說也是強制的、暴力的,這樣會讓孩子養成任性、不講理的惡習。

聰明的孩子很容易因為爸媽不一致的教養方式學會,面對嚴厲的大人,就表現的很乖、言聽計從;面對親切的大人,就無理取鬧、放肆不乖。長久發展下去,長大後,對於有權勢、強大或蠻橫的人,就會唯唯諾諾、討好對方;對於比自己弱小或老實、怯弱的人,可能任意欺負。

另外,教養策略不一致還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才是對的,孩子不僅無法學到正確的方法,還會分不清楚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下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他們會是非不分,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所以爸媽(大人)在教養孩子的策略,一定要統一戰線。如果彼此對於教養方式有歧見,應該要私下溝通討論,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執。另外也不能朝令夕改,在任何時間對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能反覆無常,這樣孩子才有可以依循的標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