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幼兒時期是孩子學習的黃金時段,無論是腦部的發展或學習習慣的培養均影響深遠,故使孩子快樂有學習是家長、老師責無旁貸的。

數學是科學之母,是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工具學科,數學內涵包含了思考推理習慣的培養與常識的應用,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以幼兒為對象,採用數學素材探究認知與環境的關係,提出認知發展理論,對了解幼兒數學學習與教學有深遠的影響。什麼是數學呢?數學表現佳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有人以為數學即是數字與運算,以認數的大小與計算的正確性為數學能力表現,此均過度窄化了數學的範疇,其實幼兒數學為統整的學習,透過對應的函數關係、分類的集合關係、順序的排列關係及因果的邏輯關係達到數學學習的了解。

 

數學的啟蒙概念又是什麼呢? 其實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本,透過唱數、 數數、 認數、寫數以及數的分解與合成逐漸達到數學符號的抽象層次;目前市面上有許多計數教學玩具,例如雪花片、熱帶魚片,還有撲克牌、圍棋、象棋等,只要懂得運用,均成為培養數字能力的重要輔具。

數字系統與符號歷經埃及、巴比倫、羅馬到西元十世紀才有目前的十進位阿拉伯數字,顯示符號的發展是逐步建構,尤其符號 0的發明,可以利用進位制,使十進位系統只用了 0~9的符號,即可代表了整個數系 。數字符號的初始概念是圖像與唱數,一直到數字符號與數量的一一對應,才有了數字抽象化的第一步, 一顆糖 、一粒米、 一個球, 無論量的多寡或大小,均可以用「1」來記錄 , 以此類推逐步認識2~9的數字符號。幼兒從唱數、數數、認數、寫數均是學習以數字為記錄的工具,若能充分掌握工具的意義與工具間的關係對未來學習大數時的學習障礙會降低。「10」可以代表10個「1」,也可以代表一個「10」,此表示了單位量間的轉換,兒童能透過唱數認識序數與先後次序,透過數數了解數字與數量的對應關係,又透過做數即取出數字符號對應的數量,察覺了單位量轉換的關係,數字1~10不只是一個唱數字歌或口訣而已,更須讓孩子從說、讀、聽、寫、做等活動以確定真的懂得數字與數量或單位量的轉換關係才能從幼兒時期即逐步建構出如蘇俄學者Krutetskii於1976年提出中、小學生應具備的數學基本能力,此包括了四方面學習:
(一)獲得數學訊息方面—即形成數學問題的能力。
(二)處理數學訊息方面—含(1)數學符號的運算能力。
            (2)一般化的能力。
            (3)簡捷思考能力。
            (4)彈性思考能力。
            (5)邏輯推理能力。
            (6)逆向思考能力。
(三)保留數學訊息方面—即數學記憶能力。
(四)一般綜合成分—空間思考能力及數學氣質。

幼兒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啟蒙,需確實掌握學習的內涵,勿因內容量的單純而忽略了數概念的本質。幼兒的數學學習是統整的,而非零星知識的記憶,願與所有父母或關心幼兒學習的工作者互勉,讓孩子的數學學習能夠從遊戲中導入,從操作中學習,從發表中確認,從推理中成長。

文/譚寧君
(本文出自Top945名人談教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