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每週的彈性課,老師都會要孩子從家裡帶一樣自己喜歡的玩具或是圖書,到學校和同學分享;很多孩子都帶玩具,例如:戰鬥陀螺、遙控汽車或是芭比娃娃等。小華的媽媽總是讓他帶一本或是幾本圖書。這一天,小華說什麼也不願意帶書去學校,因為,小朋友都找有帶玩具的小朋友交換玩,沒有小朋友要交換書。

案例二:媽媽常常抱怨玲玲不會安靜坐下來好好的看書,可是,玲玲覺得玩具比書好玩多了。

 

讓孩子挑選要看書還是玩玩具?大半孩子會選玩玩具;出去玩或是玩電腦?大多數的孩子會選擇玩電腦;要看書還是看電視?孩子可能會挑看電視。

雖然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做這樣的選擇,但是,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動態的活動優於靜態的;可以操作的勝於被動的接受;變化多端的玩具、電腦,比靜態的圖書較吸引孩子的興趣。

★培養孩子愛書的習慣
但是,從小培養孩子愛書的習慣,卻是很多父母的心願,以下一些觀念、方法,提供給您參考:

一、滿足孩子愛玩的心。玩具、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想玩就讓孩子玩個夠。

二、藉助老師的影響力。對小學生來說,老師說的一句話勝過父母的千言萬語。例如,請老師把看書當作是功課,無論孩子愛不愛看,總會有心、無心的翻閱書籍,此時,家長只要順水推舟就可以了。

三、書是書、玩具是玩具。把玩具或是書籍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是這一週帶書、下一週帶的是玩具,孩子的焦點就不會只在玩具上面。把想法告訴老師、有心的老師會欣然接受。

四、透過動態、有趣的活動,帶領孩子進入書的世界。例如:小華的媽媽可以在晨光時間,到班上講故事,再把書中的樂趣傳給孩子。注意故事的取材、說故事的技巧,愛心媽媽說故事很容易吸引孩子的興趣,就算不愛看書的孩子也會愛聽故事。有時候,故事講到精彩處,適時的停下來,告訴孩子哪裡可以找到故事的結局,或是哪裡也可以找到同樣有趣的故事,如此,孩子的心會逐漸來到書的世界。

五、帶孩子上圖書館、逛書局。教室或家裡的書未必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的帶孩子上圖書館、逛書局是很好的方法,經濟又實惠。

六、讓家中的書在不同的地方出現。擺在架上的書,對於不習慣看書的孩子會把它當成裝飾品,但是偶爾把書放在客廳或是床上,孩子容易「隨手」去翻翻,自然和書有接觸的機會。

七、親子共讀。孩子都喜歡父母陪他一起看書、讀故事,只要時間許可,都不要拒絕,除了可以建立親子感情,更是引導孩子進入書中世界最好的方法。孩子會說沒有時間看書,但是絕不會說沒有時間聽故事,故事聽多了,對書也不會陌生。

★傳播愛書的種子
喜歡玩玩具是孩子的天性,喜歡看書則要靠後天的培養,如果環境是書香處處,要孩子不看書都難。但是當孩子走出家庭,接觸到的同學、夥伴卻不愛看書時,建議您懷著「愛屋及烏」的心情,透過各種場合、活動,把愛書的種子傳出去!

★康軒學習雜誌的小建議
希望孩子愛看書,是很多父母的心願,因為愛看書的孩子不會變壞,而且,從書中得到的知識、學問,對孩子一生受用不盡,孩子從書得到性情的陶冶,也絕非父母單項就能給予的。

心理學家雷妮女士曾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自動自發並不是孩子的本能,而是「學習」的成果,而且學習的成效多半建立在鼓勵上。如果家長以身作則,讓孩子有可效法的對象或確立的原則,就比較容易建立自動自發的習慣了。

認真思索自己是不是愛看書:如果父母親本身不愛看書,卻要孩子愛看書,就有如緣木求魚。此時,建議先從自己著手,最起碼要孩子看書時,關掉電視、電腦,最多留下輕柔的音樂相伴。

增強誘因:常玩電腦、看電視的孩子,的確比較無法靜下心看書,此時,可以把電視、電腦當作誘因,也就是說,與他約定,看幾本書就可以玩多久的電腦;或是每看多久的書,就可以玩多久的電腦等。至於是看幾本書、玩多久的電腦,可視孩子的情況適度調整。

習慣、嗜好都是經時間培養出來的,不要期望在短時間內孩子就能有所成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凡是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或許孩子在未來的一段歲月裡,才猛然發覺「書」好有趣呢!

文∕許玲慧
(本文出自康軒學習雜誌名人談教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