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
莉愛是一個律己甚嚴的好學生,從小在媽媽的教育下,懂得把握時間吸收課內外知識。回家作業從來都不需要媽媽擔心,成績一向名列前茅,媽媽也因為有莉愛這個女兒而自豪,鼓勵莉愛多跟班上成績好的同學交朋友。莉愛也接受這樣的觀念,還開玩笑的戲稱自己跟幾位要好的女同學,組成了「公主幫」。

雖然莉愛常因同學的成績作為交朋友的依據,言語中對於成績不佳的同學用詞比較不客氣,媽媽隱隱然感到不妥。可是回頭想想,這也是一種讓莉愛有動機維持好成績的方式,所以媽媽也就沒說什麼。

 

莉愛在升上高年級後,班上有一位活動量比較大的男同學。上課中會起身走動,想找人講話,功課也不好,剛好坐在莉愛附近。莉愛時常回家抱怨,說這位男同學干擾她上課,媽媽實際到學校了解,確實有這樣的現象。

媽媽有點生氣,因為導師從沒讓家長知道有這樣的狀況,好像也沒有很積極的處理。媽媽覺得,莉愛這段時間的課業要銜接國中,很重要,不能受到影響。媽媽想要跟導師溝通,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私下跟親友們聊到這件事,大家的意見都不同。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你不講理,不知道該怎麼辦?

★解析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在數千年前的這段話,即使放在目前的臺灣社會檢證,依然有可取之處。一個人徒有學歷,不懂得做人道理,大部分在事業方面成就有限。而且現在人際互動頻繁,社交問題常是情緒困擾的重要原因。

只是,我們現在的操作剛好相反。在孩子求學階段,部分大人只在意學業成績,其他包括:品德教育、生活自理、同儕關係、美學涵養,甚至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體能活動,往往沒受到同等的重視。不但五育無法並重,連智性學習本身,可能都被限縮到只以紙筆測驗的成績來評量。

以成績來做為交朋友的參考,甚至以成績來論斷他人人格的良窳,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有時候,某些人給予學業表現的重量,大到嚇人。然後,輕輕鬆鬆以一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來合理化自己的想法。事實上,這句話在「行行出狀元」的現代,早就有檢討的必要,更不要說,「讀書」這兩個字的深遠意涵,沒辦法用考試成績來簡單化約。

讓我們教導孩子,成績只能代表人的一小部分,並學習包容接納同學。將來在社會上,我們也要學習跟各式各樣的人相處一樣。

文/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 所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本文出自Top945名人談教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