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育界常常討論校園霸凌議題,有時也耳聞學生因功課壓力而自殺。如果透過教育可以讓孩子好好面對自己的壓力和情緒,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悲劇發生。大人的世界中,也常有憂鬱症、語言和肢體暴力等事件,撇開特殊的生理因素,這些都是情緒管理的問題。
所以,情緒管理很重要,影響人一生的生活品質,甚至是學業、事業成就。

★大人可以做的事
1.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可以用一些方式,讓孩子知道有人關心他,如:摸摸孩子的頭,不一定要立刻幫孩子擦掉眼淚,說:「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我會在這裡陪你。」
2. 協助孩子培養正確的觀念:
喜怒哀樂是人的正常反應,因此,我們要教孩子面對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了解原因,並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以恰當的策略調節心情。
3. 準備均衡的飲食:
均衡的飲食有助孩子發展健康的情緒,此外,補充香蕉、堅果等食物,也可以幫助孩子穩定神經、釋放快樂的腦內啡。
4. 帶著孩子一起運動,宣洩負面的情緒:
運動可以釋放壓力,讓負面情緒煙消雲散,這種好處已經過大量研究證實,不妨定期帶孩子進行足量的體能活動,還可以促進親子感情呢

★大人不能做的事
1. 不良的示範:
大家都知道「身教重於言教」,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的EQ 好,要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有適當的情緒管理能力。
2. 斥責、講大道理:
事件發生當下就罵孩子、講道理,會讓情緒教育適得其反,讓孩子有話不敢說,往後反而容易尋求不健康、不安全的管道宣洩情緒。
3. 息事寧人:
大人有時為了省麻煩,可能會用條件交換方式來讓孩子停止哭鬧,如:「不要哭了,爸爸買糖果給你吃。」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抓住大人的弱點,以後更常用哭鬧來達到目的。
4. 總是讓電視、電腦當孩子的保母: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回家後為了可以安靜做家事,常常放任孩子看電視、玩電動。但是,陪伴孩子絕對是更有價值的投資。
5. 不要讓孩子哭太久:
雖說接納是最重要的,但是學齡前幼兒的身體尚未發展成熟,如果讓孩子哭太久,可能會導致呼吸不過來。

穩定的情緒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影響孩子的學習,因此情緒可說是身心健康的指標。此外,教育部於2012 年發布「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中,「情緒」是六大學習領域之一,目的就是要把過去隱藏在教學裡,偏向機會教育的情緒教學,提升到課程層次。可見「情緒」確實是越來越受重視,也希望所有的家長、老師持續來關心這個話題,從己身做起,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接納自己、快樂的人。

廖曉君(小康軒幼教編輯組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ena 的頭像
    Arena

    arena點滴札記

    A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